设施内温度的调节与控制措施有保温、加温和降温3个方面。温度调控要求达到能维持适宜于悬铃木生长发育的设定温度,且温度的空间分布均匀,时间变化平缓。 (1)减少贯流放热和通风换气量。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中温室大棚的散热有3个途径:一是经过覆盖材料的围护结构传热;二是通过缝隙漏风的换气传热;三是与土壤热交换的地中传热。3种方式下的传热量分别占总散热量的70%—80%,10%—20%和20%以下。各种散热作用的结果,使得单层不加温温室和塑料大棚的保温能力比较小。即使气密性很高的设施,其夜间气温最多也只比外界气温高2—3℃。在有风的晴夜,有时还会出现室内气温反而低于外界气温的逆温现象。因此为了提高法桐温室大棚的保温能力,常采用各种保温覆盖。 (3)增大保温比。适当降低设施的高度,缩小夜间保护设施的散热面积,有利于提高设施内昼夜的气温和地温。 (4)增大地表热流量。使用透光率高的玻璃或薄膜,正确选择保护设施的方位和屋面坡度,尽量减少建材的阴影,经常保持覆盖材料干洁,以增大保护设施的透光率。减少土壤蒸发和造型法桐蒸腾量,增加白天土壤贮存的热量,土壤表面不宜过湿,进行地面覆盖也是有效的措施。在设施周围挖一条宽30cm,与当地冻土层深度相当的沟,沟中填入稻壳、蒿草等保温材料防止地中热量横向流出。 |